杏彩平台一所军校的时代答卷

 杏彩体育    |      2023-09-14

  杏彩平台一所军校的时代答卷战车驰骋,铁甲奔流势如狂飙;巨舰犁波,远海大洋鏖战正酣;雄鹰振翅,九霄云上雷霆突击;长剑出鞘,杏彩体育官网大漠深处惊雷乍响……

  从早春到初秋,从严冬到酷暑,一支支雄兵劲旅沙场点兵,实战实训的热浪扑面而来;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加钢淬火,换羽高飞走向未来战场。

  新时代,习主席对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念兹在兹,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叩问最严……备战打仗始终是统帅忧思关切,人才工作一直是关注重点。

  殷殷期盼,千钧重托。新时代十年,作为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始终站在民族复兴、强军兴军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打赢未来战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助推全军部队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习主席的“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

  时针悄无声息地指向零点,陆军某部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一名指挥员带领参谋人员,正认真研究某技术成果的战场建设运用。

  两个月前,这名指挥员刚刚参加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提升该技术成果的战场应用水平,是制胜未来战场的重要课题,也是他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

  如何运用高新技术赋能战场,打赢未来高端战争?近年来,越来越多部队指挥员的目光,不断向科技前沿聚焦,在科技强军大潮中勇当先锋作表率。

  不同时空下的思战研战,有着共同的原点——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班。

  放在强军事业的全局去思考,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加速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记者清晰感受到全校上下凝聚成的共识:这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也是这所军校必须答好的时题。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该校党委深入学习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和重要指示,开展新时学思想大讨论,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组织专题议教议训,“培养通晓战争的科技专家和掌握科技的军事专家”的育人定位逐渐清晰,“建设打仗院校,培育打仗人才”的办校思路更加坚定。

  为战育人,使命在肩。让该校教育训练部训练处处长张鹏感触最深的是,新时代十年,全军部队越来越重视院校培训教育,他们承担的在职培训任务也越来越密集。

  现代人才学“蓄电池理论”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持续充电,才能持续释放能量。特别是,在职培训教育以岗位任职为指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对象是带兵打仗的骨干中坚,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

  翻开该校任职培训方案,记者发现,今年他们承担了多项培训教育任务。从2020年开始,学校已密集推出多个特殊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这些培训,既有面向部队高级指挥员的科技素养培训,也有面向基层指挥军官的岗位任职培训;既有围绕联合作战开展的任务规划讲授,也有针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前沿科技讲解。人员类别从将军到士兵,学历层次从研究生到大专……这些培训,直指共同的考场——战场,直指共同的专业——打仗。

  “以前,我们只注重教知识,就科技讲科技,现在需要我们从高端意义上研究战争、解剖战争,提高参训人员运用科技设计战争、创新战法的意识和能力。”张鹏在培训教育岗位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他所在的工作机构由此前的“任职教育组”变成如今的“训练处”。看似简单的名称之变,实则是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命任务的聚焦。

  为战育人的人才观,不断冲击着张鹏和国防科大人的思想,让他们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建立军事智能、杏彩体育平台网页版无人作战等7个与打仗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开设一批官兵急需的线上课程,有效满足官兵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

  各类学科的建设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目的只有一个——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锻造制胜未来战场的打赢人才。

  夏秋之交,又一批来自全军各部队信息通信领域的初、中级军官,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参加培训。

  培训的忙碌,超出了某部连长马赤星的预想。开学第一周,除了紧张的课程学习外,他还先后完成了2门入学资格考试、1次调研参观、1次研讨交流,还提报了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

  最让马赤星意外的是,和他搭档的指导员在之前参训时提出“增加高新技术运用课程内容”的建议,已经在这一轮的培训方案中有所体现。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马赤星的感受愈加强烈:“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战场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该培训队教导员刘成明告诉记者,这个培训班在部队越来越受“青睐”,参训人数翻了一番,学员们学战、研战、练战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刘成明看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都直指一个靶心——着眼未来战场锻造知战晓战、能战善战的指挥员。

  作为院校教学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水平。随着编制体制、作战样式和前沿技术的变化,部分课程,甚至是个别盛名在外的“金课”逐渐变得“跟不上趟”。部队练兵备战的需要、学员的学情变化,不断倒逼着学校课程体系调整改进。

  高科技培训队政委李晗告诉记者,军事高科技培训班是学校精心打造的“金牌班”,为了打造优质高端的课程体系,学校不仅安排院士担任教学总师督教助学,还动员全校优质教学力量开展备课,从院士到博士、从校长到教员,大家群策群力、各显所能。

  该校系统工程学院教授肖卫东,为军事高科技培训班从事相关课程教学近20个年头。然而3年前,课程评审会上的一幕,让他至今难忘。

  “新型作战样式如何体现”“部队应用的短板如何解决”……试讲过程中时时被打断,专家评委们接连发问、直击要害,火药味十足。最终,经过5轮试讲,他的课程才得以过审。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怎么做?调研去!”为战育人,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头脑风暴”,更需要演兵场上的“沙场风暴”。

  追着硝烟搞教研,闻着战味育人才。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加精准对接部队需求,教员们主动走访调研军委机关、战区联指、一线部队……伴随着坚实的脚步,他们把课程教案写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

  “以前是有什么教什么,现在是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肖卫东讲授的“指挥控制系统”,围绕部队需求把课程更新到了第11个版本,几乎是一个班次一个样。

  “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战场,时刻紧盯部队发展变化。”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90%以上课程案例具有军事应用背景,教学内容“科技+军事”特色更加突出,有效促进了课堂与战场的精准对接。

  变化的不只是课程内容,还有授课教员。学校要求凡是给高科技培训班授课的教员,必须参加过部队的大项演习演训任务,对部队需求有充分了解。

  从校内到校外,该校还邀请全国全军名师大家、军委机关、战区和军兵种优秀指挥员登台授课,通过学术成果分享、热点话题探讨等方式,开拓视野、碰撞思想,深研高端战争特点规律,理清运用科技抓建思路办法,探寻战争制胜策略方法。

  上前攀谈,记者发现,这些来自全军各领域的科技领军、学科拔尖人才,大都带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其中,更多的是课题资料。

  课还没开,为啥就带着资料?培训队队长李振东告诉记者,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要求学员们结合部队建设的难点问题上报研究课题,其中应用前景明确、有科研团队能够承担的项目,将有机会转化为部队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来自空军某部的李高工,就是这种培训模式的受益者。一次,单位某新型飞机试飞,故障指示灯突然亮起。返回地面后,工程师们进行全面检测,故障现象却时有时无,难以捕捉。

  战场指向哪里、聚焦哪里,资源就投向哪里,力量就用到哪里,成果就出在哪里。记者发现,学校公布的研究课题中,有很多都来自参训学员和学校科研团队的“强强联合”。这些冒着热气的课题,都是针对部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了研究课题从部队来、研究成果服务于部队。

  “指挥员参与新科技、新装备联合开发,既促进项目聚焦实战,又促使指挥员加深理解科技之变,全维提高指挥员科技应用水平。”在参加培训的高级指挥员看来,国防科技大学搭建的科研团队平台,是全军兴起科技赋能浪潮的“风暴眼”。

  记者采访时看到,学员中很多人一有时间就爱往教员办公室跑、往重点实验室钻。这是该校培训班学员们的课后状态。

  有的学员,看似是一人在学校培训,背后还有一个团队在千里之外跟着一起学。他们发现可以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科技“入口”,就会把课程所学传回单位集体学习,甚至从单位拉来一个工作组和学校对接,把科研合作细化以寻求支持,有的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共育战略合作协议。

  从以往的“零散式”交流到现在“你来我往”成为常态,院校和部队双方围绕装备研练、战法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技术互助、资源共享,探索出一种合作育人新模式。

  漫步校园,记者总能在他们的眼中看到光芒:那是一种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潮头为战育人的热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坚定。

  未来,当我们站在胜利的节点回眸,一定会致敬这所军校为战育人的时代答卷。(张琳、陈典宏、张少波、张照星)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